• 注册
  • 退出
主页 > 电池制造 > 锂电池 我国固态电池新突破!登顶《自然》

我国固态电池新突破!登顶《自然》

本网讯  10月30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康飞宇教授、贺艳兵教授团队联合天津大学杨全红教授团队在《自然》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据了解,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塑性富无机固态电解质界面"设计理念,通过为锂金属负极构建具有"外柔内刚"梯度结构的界面层,有效解决了固态电池在大电流密度和低温环境下界面失效的技术瓶颈,显著提升了固态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实验数据显示,采用新技术的固态电池在-30℃低温环境下仍能稳定循环7000小时以上,匹配高镍正极的全电池具备优异的大倍率和低温电化学性能。

众所周知,固态电池被全球公认是动力电池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的优势堪称“降维打击”,不仅降低了液态电解质可能发生的泄漏、腐蚀、爆炸等安全隐患,安全性大幅提升,还在能量密度和充放电速度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

具体来看,能量密度方面,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达300~450wh/kg,远超传统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方面,固态电池不易泄漏、不易燃爆;循环寿命方面,固态电池的循环次数超1万次,寿命延长3~5倍。

可以说,上述突破不仅为固态电池的实用化研发提供了全新策略,还对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2025年以来,国家层面围绕着固态锂电池顶层设计的政策密集出台,鼓励和规范着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例如国家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固态化发展;工信部在《2025 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

技术层面,固态电池也相继迎来突破。10月中旬,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使电池续航从每100公斤支持500公里提升到有望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团队通过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的界面接触难题。

政策与技术同步发力,将加速推动固态电池技术从概念走向实用。


中国电池工业网是全国电池综合门户网站、专业媒体。提供最新的动力电池、锂电池、正负极材料、视频、图片等内容,电池评测,电池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专注于电池行业、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致力成为中国锂电池的重要元素和主流媒体。
上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6821865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cgy2018@126.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