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退出
主页 > 资讯 > 快报 5万吨!贵州国企磷酸铁锂项目投产

5万吨!贵州国企磷酸铁锂项目投产

本网讯  随着新一轮扩产潮开启,我国磷酸铁锂产量持续增加。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量达160万吨,同比增长57%,全国可利用产能达532万吨。

就在日前,又有一批磷酸铁锂产能开始投入市场。贵州磷化集团宣布其5万吨磷酸铁锂装置首批合格产品正式发货,标志着这一新能源材料项目成功实现从建设投产到市场交付的全流程贯通。

这不仅验证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为项目后续的稳产、高产乃至进一步扩能打好基础。

01 磷化工国企逆势布局

贵州磷化集团成立于2019年6月,是瓮福集团与磷控股集团整合重组而成、隶属于贵州省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业务覆盖磷矿采选、磷复肥、精细磷化工、硫煤化工、氟碘化工、建设建材、科技研发、贸易物流等领域。

此次宣布投产发货的5万吨磷酸铁锂装置位于贵阳市息烽化工园区,由其子公司贵州磷化开瑞科技投建,是“贵州磷化开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的一期工程。

作为贵州磷化集团延伸产业链布局的关键一环,该项目于2024年10月进行首次公示,今年6月提前交付。项目依托贵州磷化集团在上游资源领域优势,克服了技术攻关、工艺优化、市场开拓等多重挑战,进一步延伸了产品产业链,提高了产品整体竞争力。

贵州磷化集团表示,会在此基础上积极规划后续产能,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

磷酸铁锂是生产动力电池的重要原料,也是磷化工产业链的核心终端产品之一。

近一年以来,惠云钛业、金浦钛业、中核钛白、川金诺等磷化工相关企业已纷纷终止或调整磷酸铁锂项目,多数原因是由于新能源市场竞争格局及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

此前两年,新能源汽车采购调整叠加储能市场的需求起量,带动磷酸铁锂强势回潮,磷酸铁锂材料价格甚至一度冲高至17万元/吨。新能源属性的加持下,传统的磷化工行业也开始了升级转型之路,以中核钛白、川恒股份、龙佰科技为代表的企业纷纷宣布跨界布局。

今时不同往日,在补贴退坡后,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速开始放缓,磷酸铁锂行业也由于供需失衡开始了恶性循环。目前磷酸铁锂行业均价仍维持在3.5万~3.7万元/吨,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贵州磷化集团此时扩产是否过于冒险?

据了解,贵州磷化集团及其前身历经60余年的发展,在资源储备、基础产业等领域逐步积累了领先优势,现有15亿吨磷矿资源储量以及200万吨湿法净化磷酸、21万吨电池级磷酸一铵、15万吨氟化氢等产能。

从产业链来看,湿法净化磷酸和电池级磷酸一铵等均是磷酸铁锂的关键原材料,贵州磷化集团进军磷酸铁锂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业内测算,通过磷矿、磷肥、磷酸铁锂的一体化运营,可以为磷酸铁锂创造近千元的利润空间。

从行业来看,行业景气度下行、供需错配等因素导致近年来磷化工行业诸多产品盈利下滑,部分企业利润甚至呈现“倒挂”状态,业务向精细化、高端化进阶成为必然选择。

而贵州磷化集团通过建设磷酸铁锂项目,将传统的磷资源优势转化为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竞争优势,可以有效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并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02 磷酸铁锂市场急剧变化

当前磷酸铁锂行业正陷入全产业链的恶性竞争中,产能过剩、价格竞争等问题层出不穷。不过随着政策规范趋严和项目批量终止,行业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期。

这一轮调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高成本产能逐步出清;二是高端化需求持续攀升,第四代、第五代高端产品开始放量。

摆在中小厂家、跨界厂家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降本和高端化。

目前磷酸铁锂价格的计算方式为“锂价均价*折扣系数+加工费”。自前两年磷酸铁锂价格跌倒谷底后,加工费也随之走低,即便今年出现小幅度上涨但整体依旧偏低。

因此在面对低迷的磷酸铁锂市场,特别是面对低利润的中低端市场,只有利用成本优势摊平加工成本,才能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为企业在越发激烈的价格竞争中赢得喘息。

与中低端市场相反,高端磷酸铁锂的高加工费则能购较好地修复厂商利润。据了解,当下磷酸铁锂行业存在“压实越高、加工费越高”的情况,高压实密度产品的加工费通常比普通产品高出2000~5000元/吨。

这也意味着市场需求正急速转向高端产品,加快技术迭代、获取更高加工费利润正成为磷酸铁锂厂商的共识。

不过高压实密度产品属于少数厂商掌握的技术,这也为部分厂商带来了新机会。例如江西升华,2025~2029年承诺产能的80%已被宁德时代预定;万润新能与宁德时代签下超400亿元的供货协议,并约定加快高压实密度产品导入;龙蟠科技也接连斩获包括亿纬马来西亚、楚能新能源、Blue Oval在内的多个订单。

长此以往,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的放量或打破现有新材料市场格局,中高端磷酸铁锂成为主流,以“高质量”和“结构性升级”为核心的扩张周期积极开启,低端产品盈利压力加剧。

在此背景下,是跟随头部企业强化技术优势,还是保持自身节奏避免投入,成为二三线厂商和跨界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电池工业网是全国电池综合门户网站、专业媒体。提供最新的动力电池、锂电池、正负极材料、视频、图片等内容,电池评测,电池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专注于电池行业、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致力成为中国锂电池的重要元素和主流媒体。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6821865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cgy2018@126.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