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日前,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博山分局就博鑫元(淄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000吨级固态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项目”环评进行公示。
项目位于博山区域城镇汪溪村北工路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园,博鑫元(淄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1000吨级固态电池硅碳负极材料。该项目总投资20300万元,占地面积3400m2,新上炭化设备、粉碎分级设备、活化造孔设备、气相沉积设备等生产设施,建成后可年产1000吨级固态电池硅碳负极材料。
近年来,固态电池正以颠覆性姿态掀起能源革命的巨浪。而在这场技术突破中,电极材料的革新成为关键支撑,尤其是负极材料的性能跃升,更是直接决定着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的上限。
当下,石墨负极材料仍是锂电负极的绝对主流,2022年全球石墨负极出货量占比超99%,其中人造石墨占90%以上。相比之下,硅碳负极材料以高达3579mAh/g的理论比容量,突破了传统石墨负极372mAh/g的物理极限,可以大幅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这一特点让硅碳负极材料成为了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理想选择,众多企业正在量产规划上积极布局,力求抢占先机。
例如上述项目的建设方——博鑫元(淄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其独创的CVD硅碳负极材料性克容量高于2000±36mAh/g(1.5V),部分材料克容量甚至可达2100±36mAh/g(1.5V)、2150±36mAh/g(1.5V);首效>91%,循环容量保持率优于G14。而刚刚公示的“1000吨级固态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将有望进一步加快硅碳负极材料大规模应用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性能优异,但硅碳负极仍面临巨大挑战:首先是体积膨胀问题,这会导致活性物质粉化脱落,SEI膜不稳定;其次是导电性差,限制了容量发挥;最后是SEI膜反复破裂重生,会导致首次库伦效率降低。
可以说,硅碳负极赛道的竞速已经进入考验大规模量产稳定性与一致性的“下半场”,关键在于关键在于如何解决量产过程中的转化率、一致性和工艺稳定性的挑战。谁能稳定、可靠地把产品造出来,成了新的决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