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电源2月20日晚间公告,子公司南都华铂新材料拟投资建设年处理15万吨“锂离子电池绿色回收综合利用项目”,项目投资预计合计38.5亿元。
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主要包括锂电池拆解、修复、湿法提锂等,计划在2023年6月开始建设;二期项目主要包括磷酸铁资源化及磷酸铁锂材料制造线,计划在2024年6月开始建设。
在双碳背景加持下,伴随大规模动力电池退役潮即将到来,电池回收是实现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得益于市场驱动和政策引导,全国已有不少头部企业跑步入场。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上汽集团、东风汽车在内的企业均争相布局,致力于形成电池原材料的“内循环”。
1月7日,国轩高科年处理退役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在安徽合肥庐江高新区开工,建成后达到年处理50GWH退役锂电池的产能。
1月29日,宁德时代披露公告称,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拟在广东省佛山市投资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
2月6日,长久物流公告,与升科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推动电池诊断、电池协议适配模块开发、光储充检一体化项目、电池回收等业务。
业内人士表示,回收行业通过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使锂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成本降低了20%以上。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中,电池回收还处在逐步规范的阶段。
当前国内电池回收有效产能为与实际回收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且由于此前电池供给不足,电池回收行业成为强卖方市场,直接抬高电池的回收成本,甚至一度出现折扣系数倒挂的情况。
此外,在回收端仍遵循“价高者得”原则,最终流入白名单企业的比例还不到25%,极大的扰乱了回收市场秩序。
2023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加快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健全回收利用体系。
2022年9月,工信部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2022年8月,《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预计随着回收政策的不断完善,一个千亿级别的蓝海市场正在被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