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企查查APP显示,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华为关联公司深圳哈勃科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多名股东,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5803.68万元人民币增加至6136.73万元人民币,增幅5.74%。
资料显示,卫蓝新能源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固态电池技术的唯一产业化平台,同时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实现固态电池批量生产的企业。
据了解,固态锂电池是指正极、负极、电解质全部采用固态材料的锂二次电池,具有安全性好、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强、适用温度范围大等优点。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当前市场对于动力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液态锂电池能够实现的能量密度已经逐渐接近极限,在此情况下,固态电池也被视为下一代主流电池技术之一,也是锂电池发展的必经之路。
行业机构预计,2021-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高速增长,至2030年或将突破250GWh,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500亿元以上,固态电池成为产业链企业的必争之地。
国内来看,我国对于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整体上呈现出从液态体系电池向固态体系电池转换的趋势。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需达到400wh/kg,2030年达到500wh/kg。由此也催生出一批固态电池领域的先行者,如辉能科技、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
在全球范围内,固态锂电池领域也吸引诸多实力雄厚的玩家入,如丰田、三星SDI、Bollore、Solid Power、QuantumScape等国际企业均已投入固态电池的研发,并预计在2025年到2030年量产。
据此前披露,辉能科技预计将在2023年进行固态电池试产,2024年量产;宝马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原型车,在2030年前实现量产;丰田计划在2025年与松下合作推出一款使用固态电池的限量发售的电动汽车;现代计划在2025年试生产配备固态电池的电动车,在2030年左右实现全面批量生产。
从各企业公布的信息来看,2025年或成为固态电池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但就现阶段而言,固态电池相较于液态电池来说技术还不够成熟,材料及供应链体系也不够完善,商业化进程还需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