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与绿通科技达成合作的同时,格林美还新增一家海外“新势力”合作伙伴。
格林美9月18日公告称,公司与总部位于美国的欧美优势动力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企业ASCEND ELEMENTS共同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决定组合在地缘关系、资源、资本、技术与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构建欧洲领先的动力锂电循环产业体系。
在格林美看来,此举旨在开拓欧洲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以及镍钴锂资源回收、电池材料市场,构建欧洲领先的动力锂电循环产业体系,推动全球电池护照实施与新能源的绿色发展。
01“抢滩”欧洲蓝海市场
当下,欧洲已然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关键“赛场”之一。
特别是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生效后,任何将电池投放到欧盟市场的主体都必须负责所有电池的收集和回收,进一步催生了当地对电池回收处理能力的需求。
只是从电池回收、电池原料再造到实现动力电池再造,中间需要经历收集、分类、运输、中间存储、机械处理、化学加工等复杂环节,而电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欧洲显然难以独自支撑这一庞大的产业。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受高昂的运输费用、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现阶段欧洲在电池回收领域的实践并缺乏盈利性,许多回收工厂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10%。
在此背景下,强化“外部协同”成为解题方式之一。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多欧洲车企、电池企业、回收企业选择与中国供应链开展合作,具备技术领先优势和成熟回收体系的中国企业获得了切入欧洲市场的战略机遇。
图片
例如此次格林美与ASCEND ELEMENTS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格林美完善海外市场布局,同样可以帮助ASCEND ELEMENTS加速全球范围动力锂电池回收体系的建设。
资料显示,格林美是我国电池回收与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现已形成了实现了“城市矿山开采+新能源材料制造”双轮驱动业务模式;ASCEND ELEMENTS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可持续闭环电池材料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
双方希望通过组合地缘关系、资源、资本、技术与运行管理等优势,在欧洲构建动力锂电池的回收体系、拆解与黑粉制造体系、锂镍钴资源化与电池材料再制造产业体系。
具体来看,此次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本、项目和技术合作等。
资本上,双方将探索以ASCEND ELEMENTS为目标,实施资本与股权的合作。项目上,双方将共同在欧洲开发、投资、收购或运营电池回收设施,支持在欧洲开发和运营商业规模的碳酸锂和/或氢氧化锂生产设施以及前驱体材料生产设施。技术上,双方将在电池原料破碎生产黑粉,以及生产碳酸锂/氢氧化锂、前驱体材料相关的技术和运营方面展开合作。
此外,双方还将依托格林美在印尼的资源布局,探索“欧洲黑粉—印尼GEM园区资源化与材料再制造—欧洲”的跨国循环再制造的模式。
从格林美角度来就看,这一系列动作的叠加,既降低了海外大规模独资建厂的风险,还可以通过技术与运营经验交流,更好的适应海外市场、政策环境,最终实现成本、效率与风险的平衡。
下一步,格林美与ASCEND ELEMENTS将就上述合作计划进行联合可行性评估和商业方案开发,并就最终协议进行讨论。
02 回收业务全面出海
纵观近两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变化,亚洲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德勤与美国化学文摘社联合发布一份报告认为,中国有望在电池回收领域拔得头筹,到2030年中国将占全球电池回收产能70%左右。
同时,欧洲电池回收行业也迎来显著扩张,相关企业纷纷扩大业务规模或新建回收项目。包括格林美、华友钴业、中伟股份、宁德时代在内的中国企业也通过技术输出、产业链整合等一系列措施在当地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电池循环经济体系。
视线转回到格林美,其在全球化布局的战略中十分具有“前瞻性”。
据了解,格林美早在2015年便提出“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理念;2021年完成韩国浦项动力电池回收基地2万吨废旧电池处理产线的建设和运营;2022年和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馆就“新能源汽车用高镍前驱体生产及报废动力电池循环回收项目”投资事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2023年表示计划在欧洲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工厂,并将在美国、印尼继续投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
格林美计划,2030年的动力电池回收规模要达到50万吨以上,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其他金属与塑料回收总量要达到1000万吨/年。
除电池回收外,格林美还不断强化其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在海外的布局。
近些年,格林美先后与韩国EcoPro以及印尼本土镍矿公司等合资建设镍资源项目,并率先在印尼、韩国布局前驱体工厂。
半年报显示,格林美2025年上半年境外地区实现营业收入55.32亿元,同比增长21.44%,占营业收入比重增至31.50%,提高5.23个百分点。
现阶段,海外市场在格林美业绩中占比越来越高。“中国+韩国+印尼+欧洲”的市场布局以及“欧洲黑粉—印尼GEM园区资源化与材料再制造—欧洲”的跨国循环再制造模式,不仅有助于强化其自身的全球化竞争能力,还预示着全球电池回收产业或进入技术、规模、供应链多环节、全方面较量的阶段,电池回收产业竞争的新秩序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