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期下游市场需求的增长,又一次刺激了碳酸锂产能扩张。日前,湘潭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湖南裕能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受理公示》,意味着项目审批流程进入新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哪怕在需求有所回升的情况下,当下碳酸锂供需格局仍旧未出现反转。机构预计,2025年全球碳酸锂供给将达160万~170万吨LCE,而市场却对未来需求能否持续向好心存疑虑,这也导致多数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
在此背景下,湖南裕能逆势扩产又有怎样的考量?
01 产能过剩下的新项目
资料显示,湖南裕能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是湖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者则是国内领先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龙头,多年来坚持“资源-前驱体-正极材料-循环回收”产业一体化发展思路,布局产业链多个重要环节。
此次推进的“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便是其完善一体化布局、打造循环经济并实现极致降本的重要举措。
该项目总投资4.8亿元,选址湖南湘乡经济开发区大将北路168号。湖南裕能循环拟在现有“年产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项目”的基础上,扩建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产能。
按照计划,新建项目主要建设仓库、焙烧车间、酸化浸出车间、酸碱罐区等,选用锂辉石作为原料,通过焙烧、酸化、浸出工艺制备硫酸锂溶液,后通过除杂、蒸发、沉锂工艺制备电池级碳酸锂。
项目建成后,湖南裕能循环将新增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产能。
从成本角度来看,原材料是磷酸铁锂正极最主要成本支出,直接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达80%左右。而碳酸锂恰好是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核心原料,其质量和纯度对正极材料乃至锂电池的整体性能的稳定性都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湖南裕能已经尝到了碳酸锂成本的下降甜头。年报显示,2024年湖南裕能直接材料成本为155.82亿元,占营业成本的比重达75.94%,同比降低了12.59%。只不过受产品价格下跌影响,湖南裕能业绩并不理想,低利润的阴云依旧笼罩整个行业。
图片
而这次湖南裕能依托子公司扩产碳酸锂,一方面旨在满足自身扩产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升自主供应能力,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
自2021年7月以来,磷酸铁锂电池的火爆有目共睹。2024年国内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约367.7GWh,同比增长60%,份额占比69.2%;2025年1~8月,国内铁锂电池装机340.5GWh,同比增长65.1%,铁锂市场份额为81.5%,同比大幅提升10.9个百分点。
反映到产业链上游,今年一季度国内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同比大增68%至161万吨,占正极材料总出货量比重为77%。预计今年磷酸铁锂材料产能利用率快速提升,年底有望达到70%。
具体到企业层面,2024年湖南裕能的磷酸盐正极材料出货量71.06万吨,同比增长40.21%,产能利用率达到了惊人的101.30%。到 2024 年末,湖南裕能已有磷酸盐正极材料设计产能约85万吨。
按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与碳酸锂1:0.25的比例来算,85万吨磷酸铁锂则需要消耗大约21.25万吨碳酸锂。距离实现碳酸锂原材料100%自主供应,湖南裕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02 利润下滑后的大扩产
今年以来,湖南裕能在产能建设方面十分积极,多个项目均迎来新进展。
4月,“湖南裕能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废旧锂离子电池拆解回收利用项目”获批,湖南裕能循环拟投资1.5亿元,在现有厂区预留的二期用地范围内建设2万吨废旧锂离子电池拆解回收利用项目。
7月,黔南州生态环境局福泉分局披露了《贵州裕能年产15万吨磷酸铁(铁粉工艺)生产线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公示》。贵州裕能在已有年产15万吨磷酸铁生产线,叠加此次追加的15万吨磷酸铁(铁粉工艺)生产线。
同月,湖南裕能宣布将在新加坡设立投资公司,投资建设年产9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5.6亿马来西亚林吉特,约合人民币9.5亿元,建设期为15个月,资金来源为自有及自筹资金。
此外,湖南裕能去年公布的“年产15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项目”以及“磷矿石全量化利用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前驱体(新型能源材料)生产线变更(二期变更工程)”“磷矿石全量化利用年产10万吨磷酸铁、15万吨磷酸铁锂及配套磷酸生产线”“年产20万吨磷酸净化项目”“贵州裕能60万吨硫磺制酸项目”“贵州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半水湿法磷酸项目”也在同步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湖南裕能利润正经历持续下滑。
2024年,湖南裕能在实现营业收入225.99亿元,同比下降45.36%;归母净利润为5.94亿元,同比下降62.45%。2025年上半年,湖南裕能营业收入143.58亿元,同比增长33.17%;但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同比下降21.59%。
因此湖南裕能的新建项目主要集中于“降本”与“海外”两个关键词。
原材料方面,湖南裕能成功打造了“磷矿-磷酸-磷酸铁-磷酸铁锂”的垂直产业链条,正同步布局从磷矿石到磷酸制备、碳酸锂加工、铜冶炼等产能,实现磷酸铁自给率100%、碳酸锂加工自给率超40%。
市场方面,在欧美厂商技术路线大调整的背景下,海外市场对中国磷酸铁锂材料的需求逐渐“爆发”,率先实现海外大规模生产的龙蟠科技已经接连签下多个海外大单,新的蓝海市场正徐徐打开。
下一步,全球范围内围绕磷酸铁锂原材料本地化供应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如何更稳健地出海,并抓住这一市场机遇成为企业亟需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