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一氢能与燃料电池获悉,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部署2023年能源工作。其中提出,抓好《“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组织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监测项目库。加快攻关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绿氢制储运用技术,推动储能、氢能规模化应用。
同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能源行业将聚焦能源安全保障、清洁低碳转型、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推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不断加快氢能布局,持续推动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吉林省能源局总经济师叶雪松称,吉林省正在推进交通领域率先行动,加快培育氢能应用场景,稳步扩大氢能应用市场规模。同时,推进化工领域重点突破,深度开发氢能在化工领域的应用潜力,大力开拓规模化用氢场景,实现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就地消纳。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有13个绿氢项目签约或进入开工环节,其中共涉及到绿氢产能超15万吨/年,保守估计项目总投资超400亿。
近10年来,我国氢能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增加,2020年新增499家,同比增长6.85%。2021年新增680家,同比增长36.27%。预计2023年我国氢能相关企业注册量将达846家。
相较灰氢,绿氢在碳排放、储能、制氢纯度和生态循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绿氢逐步取代灰氢成为必然。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的预测,2050年全球的绿氢产量将远远高于蓝氢,全球绿氢产量将达3.23亿吨。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氢能的应用愈发广泛。特别是在国家顶层政策指引下,氢能产业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获得较快发展,从产业规模到成本成效都取得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