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退出
主页 > 资讯 > 快报 格林美新签45万吨材料大单!

格林美新签45万吨材料大单!

本网讯  格林美10月24日公告,公司与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先进电池原料和材料供应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2026年~2028年,格林美预计每年向厦钨新能源供应各类电池原料与材料产品15万吨,三年合计供应45万吨。双方将发挥在关键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原料供应、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打造超高比能电池材料产业联合体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价值链。

通过格林美和厦钨新能源的合作不难看出,即便锂电行业仍被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的阴影所笼罩,但下游企业对高性能锂电材料的需求依旧呈乐观态势,提前锁单的情况将会持续出现。

01 五年“老友”新签大合作

格林美是国内领先的三元前驱体供应商,以2024年出货量计,其在三元前驱体及四氧化三钴领域的全球供应量排名第二。厦钨新能源则是锂电正极材料头部企业,借助于多年来技术研发和生产实践积累形成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销量稳居国内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前列。

长期以来,格林美都是厦钨新能源最主要的材料供应商,双方首次合作距今已有五年之久。

时间回溯至2021年,格林美宣布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三元前驱体与四氧化三钴战略供应合作框架协议,并在矿产资源开发、产品供销、产品加工、信息合作等层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22年,格林美与厦钨新能源签署《新一代三元前驱体产品合作开发协议书》,格林美应按约定时程进行新一代前驱体产品的设计开发等工作,2023至2027年向厦钨新能源共供应45.5~54万吨三元前驱体产品。

与之前两次合作不同的是,格林美与厦钨新能源此次合作目标十分明确,直指超高比能电池材料。

当前,超高比能正极材料和固态电池凭借其超高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正成为新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突破口。格林美在公告中表示,双方一致同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应对全球市场对超高比能电池材料的需求和挑战,打造超高比能电池材料产业联合体。

具体来看,此次合作内容涵盖产品、产业链和技术三个层面。

产品层面,格林美预计每年向厦钨新能源供应氯化钴约3.6万吨/年、硫酸镍3.6万吨/年、四氧化三钴1.8万吨/年、三元前驱体3.6万吨/年、碳酸锂/磷酸锂2.4万吨/年,年供应量为15万吨。

产业链层面,双方同意在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绿色镍资源开发、动力电池及消费类电池原料及材料制造等领域展开技术攻关与产业链供应合作及资本合作,获取优势资源,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业务、技术与资本的深入合作。

技术层面,双方将就电池用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固态锂电前驱体(含固态电池新结构、新材料)、富锂锰基前驱体等产品及应对正极材料发展的现有技术以及未来前瞻性技术开发、认证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在正极材料加速迭代的背景下,厦钨新能源提前锁单不仅可以保证原材料供应稳定,增加成本优势,还进一步加深了与头部供应商的“绑定”。

据了解,当下格林美三元前驱体全面进入8系及9系高镍时代,其新一代超高镍9系核壳三元前驱体已实现量产发货,9系超高镍四元前驱体、9系超高镍四元核壳前驱体也进入量产认证阶段,产品结构持续升级。

02 高比能趋势下的材料变革

当前,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正持续加速,低空飞行器、智能机器人等产业也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越来越多大功率应用场景的锂电化,高比能电池的应用价值逐渐凸显。

而高比能电池发展的核心,便是正极材料的变革。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正极材料占锂离子电池总成本的40%,其性能直接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循环寿命等核心指标,特别是比容量和电压平台,更是直接影响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就现有商业化锂离子正极材料来看,NCA理论比容量275mAh/g,但实际与NCM811接近且市场份额有限;NCM材料中,高镍的NCM811比容量则在200~210mAh/g左右;磷酸铁锂的比容量相对更低,理论上仅有170mAh/g左右。

提高正极材料的比容量密度成为现阶段锂电池及材料行业面临的迫切问题。

从正极材料来看,近些年锂电正极材料技术的高歌猛进为电池能量密度的飞跃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产业的主流路径中,三元材料正向高镍、超高镍发展。据了解,超高镍三元材料应用于高端车型后,能量密度可达300wh/kg以上,有效满足消费者对长续航的追求。

目前,头部正极材料企业均在这一领域有所布局。例如容百科技的NCM95单晶材料,计划2025年产能达20万吨;当升科技NCM91材料已批量供货小米、华为,全固态正极材料通过宁德时代验证。

此外,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出现也为加快高比能锂电池应用开辟了另一个路径。

这种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理论比容量>350mAh/g,可逆比容量>250mAh/g,Wh成本与磷酸铁锂持平,低电压下也可以做到2300周1C循环容量保持率100%,目前已在超过500Wh/Kg应用上已经率先取得突破。

例如不久前奇瑞发布的“犀牛S”全固态电池,便采用了“原位聚合体系固态电解质+富锂锰正极材料”的架构组合,电芯能量密度达600Wh/kg,可实现1200~1300公里续航。

未来随着高比能电池的快速发展,锂电材料体系或将迎来一场大变革。


中国电池工业网是全国电池综合门户网站、专业媒体。提供最新的动力电池、锂电池、正负极材料、视频、图片等内容,电池评测,电池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专注于电池行业、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致力成为中国锂电池的重要元素和主流媒体。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6821865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cgy2018@126.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