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年来,产能过剩、价格低迷成为锂电产业链的关键词,无论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还是电解液,价格都出现了断崖式跳水,越来越多的电池厂商,选择“抄底”下单。
7月16日,天赐材料公告,全资子公司九江天赐与楚能新能源签订生产材料采购合作协议,约定在2030年底前向楚能新能源供应总量不少于55万吨的电解液系列产品。
年初以来,国内电解液价格走势呈现震荡下滑运行态势,整体维持在2万元/吨左右波动。其中,磷酸铁锂电解市场报价约1.8万元/吨,三元电池电解液市场报价约2.2万元/吨。由此计算,这笔订单的金额或将达百亿级别。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楚能新能源今年下发的第四笔锂电材料订单。连续下单原材料的背后,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01 未来五年,四大订单集中落地
楚能新能源成立于2021年8月6日,总部位于湖北武汉,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储能电池、动力电池、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创新科技企业。2024年,楚能新能源已经连续5个月稳居国内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五名,更是获得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七名的好成绩。
除了电解液,楚能新能源还在不断采购其他锂电原材料。
先锂电铜箔。4月27日,楚能新能源还与华创新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锂电铜箔项目开展深度合作,在未来5年内,华创新材将向楚能供应15万吨锂电铜箔原材料。
然后是锂电结构件。5月20日,楚能新能源与江苏瑞德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楚能新能源将在未来五年向江苏瑞德丰采购约2.5亿套结构件,采购金额约30亿元。
最后是磷酸铁锂。5月22日,楚能新能源与常州锂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楚能新能源将在未来五年内向常州锂源累计采购约1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合作规模约50亿元。
早前,楚能新能源还与华友旗下磷酸铁锂企业友山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技术、研发、产品以及销售等关键领域展开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楚能新能源在材料端频繁下发采购订单的举动,传达出其产能和订单将稳定落地的信号。而从上述订单的合作期限可以看出,未来五年将是楚能新能源产能和订单的集中爆发期。
楚能新能源订单的集中爆发,是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规模化量产三大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市场需求方面,在动力和储能两个领域,磷酸铁锂电池正不断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最新数据显示,1~6月我国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机量244GWh,占总装机量比重达81.4%,同比增长73%。储能市场对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也十分乐观,预计今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将在100GWh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楚能新能源在2024年已斩获超30GWh的储能订单。公司董事长代明德还透露,今年前5个月订单量已超40GWh。
技术创新方面,楚能新能源强势卡位314Ah电芯和5MWh系统,在2024年年初便实现了314Ah电芯+5MWh系统的量产交付。今年3月,楚能新能源推出第四代472Ah电池,单颗电池标称能量突破至1510.4Wh,循环寿命可延长至15000次,35℃高温环境下循环不打折,并于6月30日全面量产交付。
产能规模方面,其已在武汉、孝感、宜昌布局了三大基地,有效产能超过100GWh,拥有超40条智能制造产线。按照规划,楚能新能源未来几年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亿元,规划总产能将超过400GWh。
“现在,就是最好的未来!”在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明德看来,新能源锂电池行业快速发展,亿万级锂电池市场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02 储能变局,电池厂商加速淘汰
与新能源汽车相比,楚能新能源近两年的订单较多集中于储能市场。只不过,在竞争激烈、强敌环伺的储能行业,企业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主要是储能价格过低,企业无法可持续发展导致的结果。
从市场角度来看,当前储能业务的盈利性并不明显。
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以锂电池为主的新型储能,更是逐渐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有力补充。通常来说,储能盈利模式可以归为“容量电价(租赁)、价差模式、辅助服务”三大类,但在调峰次数受限、中长期的交易价差或补偿价格偏低的影响下,储能难以获取全部渠道的利益。
特别是“136号文”下发后,配建储能将从强制要求转向由市场驱动的投资建设,容量租赁收益也将逐步消失,储能商业模式被迫面临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考验。这时,技术、成本和服务都将成为核心竞争要素,企业需要及时开展投资能力、交易能力、生产能力的综合提升,综合成本进一步提高。
从企业角度来看,储能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这恰恰杜绝了其低成本销售的可能。
目前,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已跌至0.6元/Wh附近,今年4h储能系统最低中标价甚至达低至0.426元/Wh,而314Ah储能电芯的理论成本约为0.282元/Wh。价格与成本相差无几,企业利润进一步被压缩,导致部分不良厂商以低价为出发点,忽视了产品性能,进而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因此,当价格平衡被打破,必然会造成一个多输的局面,只有头部企业、具备技术与国际竞争力的厂商有望脱颖而出。代明德认为,“未来两年,储能电池厂将仅剩下十余家能够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