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云南杉杉30万吨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在云南安宁正式投产。
据介绍,该项目由上海杉杉科技投资建设,总投资120亿元,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150亿元,是当前行业内建设的单体规模最大的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
目前,杉杉已经完成国内70万吨人造石墨产能布局,并规划芬兰10万吨一体化项目,为杉杉人造石墨负极产业保持全球第一奠定坚实基础。
2022年,市场对于负极材料的热情只增不减,新老玩家不断加码,赛道愈发拥挤。
2023年,锂电负极材料市场面临着量增价减、供给侧宽裕的客观局面,行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50%。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能过剩的压力,负极材料企业不断寻求变革之道,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一体化风潮与硬碳负极、硅基负极等新型材料正在成为头部负极材料企业进拉大与后面及新进入企业差距的有效砝码。
一体化方面,杉杉股份全力推进一体化产线战略布局,加快石墨化自给率提升与工艺升级。2019-2021年负极材料的单位成本费用从4.99万元/吨下降至3.51万元/吨。
新材料方面,杉杉股份硬碳、硅基等新产品进一步推向市场。其中硅基负极产品在国内外应用同步取得较大突破,硅氧负极产品第一、二代已实现批量供应;硬碳负极产品已实现海内外客户的送样验证,国内客户已实现吨级销售。
尽管目前硬碳负极与硅基负极在市场中的占比相对较小,但随着各个环节的持续优化和提升,两种新型材料未来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需求可能将达到 23.1 万吨,整体市场空间预计300亿元,硬炭材料市场空间有望达到63亿元,新一轮技术迭代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