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明环保8月4日晚间公告,公司与盛屯矿业、永青科技、欣旺达签署《温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合资协议》,项目包含高冰镍精炼、高镍三元前驱体生产、高镍正极材料生产及相关配套项目,年产20万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
项目规划建设总投资为115亿元,投资包括项目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项目全部达产后运营期流动资金总需求76亿元,总投资不超过191亿元。
伟明环保在认为,高镍三元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续航里程高、成本可控等明显优势,符合长续航和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未来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
目前主流的正极材料有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种,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高的趋势下,三元材料端逐渐催生出高镍材料。数据显示,2022年1-6月国内高镍材料(8系及以上)累计产量为11.22万吨,同比增长83.9%,渗透率突破40%。
与中低镍材料相比,高镍材料钴含量明显降低。钴作为稀有金属占据着一大部分成本,其含量的降低也将NCM811系列单吨原材料成本拉低至33.46万元,低于中低镍材料,结合未来技术突破和规模效应的影响,高镍材料成本优势将愈发凸显。
广阔的市场前景下,宁德时代、LG新能源、三星SDI、SKI、松下等中日韩头部电池企业都已经开始量产供货高镍电池,多元化技术路线格局已经形成,预计2022年全球主要市场高镍三元正极需求将超40万吨。
高镍三元相较中低三元整体技术难度更高,生产设备、技术差异性较大,市场格局较为集中,容百科技和天津巴莫2021全年国内产量市占率合计占比58.0%。在上游原材料持续涨价、市场竞争加剧和下游市场需求变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一线梯队企业在产能规模、产品质量、产品结构和客户群体等方面将具备更强竞争优势。
市场高速增长的背后,上游镍资源的供应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机构预测,2025年三元高镍在国内动力电池中渗透率将达到62%,在全球动力电池中的渗透率达到66%,届时全球硫酸镍(实物量)需求量将增长至284万吨。若镍供应出现不足,高镍三元同样将面临“卡脖子”的情况。
为避免资源供应不足,产业链企业纷纷提前布局。今年4月,据媒体报道,LG新能源、LG化学公司等多家韩国公司组成的“K电池联盟”与印尼镍矿公司签署了构建电池产业价值链的投资协议。今年5月,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印尼红土镍矿综合开发利用。围绕上游关键原材料“镍”资源的博弈还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