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大众汽车、华友钴业、青山控股签署两份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以确保原材料供应,实现透明、可持续的供应链,同时加强在包含前驱体、正极材料等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协同。
公告显示,大众中国与华友钴业和青山控股拟在印度尼西亚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布局镍钴资源开发业务。合资公司规划建设规模为年产约120000吨镍金属量和约15000吨钴金属量的产品,可满足约160GWh电池所需的镍钴原料供应。
大众中国还计划与华友钴业建立合资公司,专门从事镍、钴硫酸盐的精炼、前驱体加工和正极材料生产。双方将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锂电材料一体化制造平台。
大众汽车方面表示,此次合作将有助于实现大众汽车电池成本降低30%至50%的长期目标。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业内机构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1268.4GWh,加上小型电池和储能电池,合计出货量将达到1615GWh。
现阶段,全球动力电池均处于供给紧张状态,上游原材料也面临供需失衡的问题。电池及电池材料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汽车厂商希望把握的重要一环。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需求使得车企纷纷向上游延伸产业链,矿产资源、电池生产、汽车芯片等领域均成为车企的发力方向。
2021年的大众Power Day,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集团技术负责人Thomas Schmall 透露:“到2030年,我们希望携手合作伙伴在欧洲建立6座电池工厂,以确保电池供应。”
今年1月,根据智利矿业部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声明,比亚迪中标智利此前发起的40万吨锂矿合约招标活动中的合约。每个合同提供8万吨的配额,中标者将获得7年的勘探和开发项目以及20年的生产时间。
今年2月,特斯拉宣布,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的试点工厂已于今年1月份生产出第100万块4680电池,标志着4680电池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而面对锂电材料和电池价格大涨,车企须平抑供应链价格波动,实预计接下来将会有更多车企布局上游原材料,实现成本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