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退出
主页 > 资讯 > 热点 全国首个“电化学+氢储能”电网侧示范项目取得关键突破

全国首个“电化学+氢储能”电网侧示范项目取得关键突破

近日,由运达能源科技集团打造的乌兰察布化德县电网侧独立储能示范项目顺利完成90MW/360MWh电化学储能系统并网,标志着国内首个电网侧“电化学+氢储能”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取得关键突破,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全新动能。

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动新能源全量上网,让储能项目从“政策配套”回归“需求导向”。紧随其后,4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国覆盖,为储能成为独立市场主体按下“加速键”。

政策“组合拳”正在重构储能的价值生态,过去储能是配套选项,现在它是电力系统的“刚性需求”。在现货市场全面铺开的背景下,化德项目的“电化学+氢储能”架构,正是对政策导向的精准响应。

作为全国首个电网侧“电化学+氢储能”独立储能项目,运达在化德县打造了一座总规模达100MW/400MWh的新型集中式储能电站。其中,90MW/360MWh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负责秒级调频与短时峰谷调节;10MW/40MWh氢储能系统则承担长时储能与多能联供任务,二者形成“秒级响应—小时级调节—跨日/跨季储能”的梯度互补,构建起“短时调峰—长时储能—多能供应”的立体储能体系。

“我们不只是简单叠加两种技术,而是要让电与氢在系统中‘对话’。”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在新能源发电高峰、电价较低的时段,电化学储能快速储电,同时富余电力用于电解水制氢,实现“电—氢”转换;在用电高峰或风光不足时,电化学储能迅速放电,氢能则通过燃料电池发电或直接供热、供氢,实现“氢—电/热”协同输出。

这种“电氢耦合”模式,不仅提升了电网对风光波动的调节能力,更拓展了储能的价值链——氢能可作为工业原料、交通燃料或区域供热来源,推动“绿电—绿氢—绿氨”产业链发展,实现“一份绿电、多种产出”的能源综合利用。

化德项目全面投运后,预计年放电量约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8万吨,将极大提升乌兰察布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运达这一实践不仅是技术试点,更印证了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新型储能从“可能”走向“可行”,从“草原标杆”成长为“全国样本”。


中国电池工业网是全国电池综合门户网站、专业媒体。提供最新的动力电池、锂电池、正负极材料、视频、图片等内容,电池评测,电池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专注于电池行业、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致力成为中国锂电池的重要元素和主流媒体。
上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6821865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cgy2018@126.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