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从中国中检到吉利汽车,再到“老朋友”蔚能,宁德时代的俨然开启了新能源版图扩张新征程。
7月14日,宁德时代发布消息称,与全球领先的综合性资源公司必和必拓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采矿设备电动化、快充基础设施建设、储能与电池回收等领域展开合作,以一体化、全景式解决方案推动矿山运营电气化转型,为全球采矿业打造可复制的绿色转型样本。
没有最卷,只有更卷。这次强强合作的背后,一场行业竞速正在上演。
01 抢占矿山“新四化”高地
宁德时代签约的新客户,非同一般。
必和必拓总部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由澳大利亚BHP公司与英国Billiton公司于2001年合并而成。目前,必和必拓在全球25个国家拥有多种金属矿产的采矿业务,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资源公司。
截至美东时间7月11日16时收盘,必和必拓总市值132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322亿元。
根据约定,宁德时代与必和必拓将在产品研发上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并开发适用于重型采矿设备和铁路机车的电池解决方案,并配套落地相应的快充基础设施,探索储能系统在必和必拓全球矿山的应用场景。未来,双方还将优化电池回收流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更可持续的采矿业价值链。
宁德时代首席客户官、市场体系联席总裁谭立斌表示:“通过与必和必拓这样具有前瞻性思维的资源公司合作,可以更好展示先进电池技术如何助力采矿业在运营、物流及产品交付等环节实现脱碳。”
必和必拓集团采购官Rashpal Bhatti表示:“宁德时代在先进电池技术、储能解决方案及电池回收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是必和必拓天然的合作伙伴。携手宁德时代,必和必拓将进一步推动资源型行业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
随着“双碳”政策的持续发力,矿业作为能源和资源的重要供应行业,其能源转型进程备受瞩目,而新能源矿山设备以其高效、环保、可持续的特点,成为矿业领域发展的新方向。
目前,新能源矿山设备市场已进入快速增量期,IEA预测称,2025年全球新能源矿卡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美元,中国占据65%的市场份额,矿企生产过程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结合愈发紧密。
面对这场变革,宁德时代正从资本和市场两方面持续发力。
资本层面,宁德时代重磅注资矿山无人驾驶领域领军企业——易控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月底,易控智驾宣布完成超4亿元D轮融资。此次融资由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旗下产业投资平台溥泉资本及自有资金联合领投,方广资本、猎鹰投资旗下星奇基金、中际控股、同力股份、华测导航等战略产业方和投资机构联合投资。
市场层面,宁德时代早在2020年便跃薪智能合作发布了电动智慧无人矿山整体解决方案——EnerMagic。该方案系统以锂离子电池纯电驱动技术为基础,通过大数据算法实现无人驾驶、智能管控,降低运营成本。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推动实现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网联化的矿山“新四化”,既是宁德时代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解决方案的使命所在,也是千年矿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球范围内,一场关乎资源、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02 多个合作相继敲定
动力电池是电动工程机械设备上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来看,矿山机械市场同时具备了大型化、智能化、成套化、绿色化等种种发展前沿趋势,无疑是备受电池企业关注的新赛道之一。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纷纷与下游开展合作,共同布局工程机械电动化市场。
例如宁德时代专为工程机械研发的“天行重卡电池”高强度版,可以在矿卡工况下行驶50万公里仍具备高安全性,相比行业10万公里的耐久强度提升4倍,有力保障了设备的安全运营。
不过,目前新能源机械渗透率仍较低,这一领域收入在宁德时代业绩贡献中比例也十分有限,宁德时代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新能源汽车与储能领域。
年报显示,2024年,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3620.13亿元。其中,动力电池系统实现营收2530.41亿元,储能电池业务实现营收572.90亿元,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实现营收287亿元。
为稳定收入基本盘,宁德时代正四处拓展“朋友圈”,必和必拓只是其近期取得的“战果”之一。
7月4日,宁德时代宣布与吉利汽车正式签署全面电动化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动力电池技术协同、产品平台融合与供应链体系建设等方向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全产业链深度协同发展,构建更加高效、稳定的合作机制。
自2013年双方首次达成合作以来,宁德时代已经为吉利旗下多个品牌提供过电池支持,包括几何系列、银河系列、极氪00和领克900,早已嵌入吉利汽车的供应链,形成“生态绑定”。
几乎同时,宁德时代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已有的合作基础,进一步在政策法规与标准研究、检测认证、零碳管理、产品认证等方面展开合作,助力行业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水平。
面对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宁德时代正不断延伸应用边界,挖掘新商业模式。下一步,宁德时代将继续推进新能源产业布局,助力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