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大客户Powin Energy破产后,本是“同病相怜”的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却走向了对立面。
不久前,宁德时代对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厦门诚博旺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吴祖钰、珠海市海辰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提起诉讼,诉由是“不正当竞争纠纷”。
关于此次诉讼,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于6月25日立案,将于8月12日开庭审理。双方孰胜孰负,即将分晓。
01“密不可分”走向对簿公堂
海辰储能堪称储能赛道的一匹黑马,成立至今共经历了7轮融资,备受中金资本、国风投、鼎晖百孚、中美绿色基金、经纬创投等知名机构青睐。2024年,海辰储能的电池出货量35.1GWh,在全球储能市场已经排名第三,仅次于亿纬锂能的和宁德时代。
从这次宁德时代的被告名单来看,这次诉讼目标直指海辰储能。被告不仅包括珠海市海辰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关联企业,唯一的个人被告人吴祖钰更是海辰储能的创始人、董事长。
吴祖钰的职业生涯与宁德时代密不可分。
据了解,吴祖钰出生于1986年,今年39岁。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吴祖钰在担任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担任宁德时代的工程师;2019年12月,吴祖钰注册成立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启创业之旅。
这样一家有着“宁德系”基因的公司,究竟是如何与宁德时代走向对立的?
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的纠葛,可以概括为“旧怨”和“新仇”。
“旧怨”发生在2023年。当年11月,中国庭审公开网公示一件海辰储能和宁德时代的竞业限制纠纷案,直指吴祖钰违反竞业协议,并挖角宁德时代员工。庭审公示显示,吴祖钰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属实,仲裁委裁决吴祖钰向宁德时代支付100万元违约金。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员工在离开宁德时代后便加入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宁德时代提供的证据认为,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与海辰储能合作后,该员工实际服务于海辰储能,违反竞业限制义务。
这一事件为此次宁德时代“1V6”的诉讼埋下了伏笔。
“新仇”则是双方的技术纠纷。就在这次诉讼中,宁德时代强调,海辰储能的核心产品587Ah电芯与其专利产品参数高度重叠,特别是能量密度偏仅4.4%,差远低于行业10%的技术代差红线。
587Ah电芯是海辰储能今年4月最新推出的一款产品,尺寸73.5×286.0×216.3mm,体积能量密度415Wh/L,专门适配2小时场景。有观点认为,海辰储能此举直接改写了储能系统设计的底层逻辑,甚至迫使宁德时代紧急调整布局,将587Ah产品推广周期大幅提前至今年6月。
除过往恩怨之外,这次诉讼的时间节点也颇为巧合。
此时正值海辰储能港股IPO聆讯的关键窗口期,而按照要求,企业应在港股招股说明书中披露“重大未决诉讼”情况。一方面,这可能影响投资者细信心,导致投资者压低估值;另一方面,若无法证明该案件不会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影响,甚至最终败诉,则可能触发风险警示,上市进程可能会延迟,
总体来说,不论是过往恩怨的集中爆发,还是市场猜测的港股上市前的“狙击”,宁德时代此时发起诉讼的真实原因都难以定论。我们能看到的,储能及相关企业在市场端的竞争更愈演愈烈。
在此背景下,企业不仅需要具备精准判断市场环境,更需要做好技术规划和人才管理。
02 巨头围剿,行业洗牌
回顾2022年,政策红利驱动资本入场,大规模的新型储能基础设施正在形成,供应端的成本初步下降......
那一年,储能在资本市场异常火爆,全年储能行业融资交易249笔,融资规模为494亿元,达到了2019年的16倍。当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更是达125GWh,新增储能企业39773家,远超前四年总和。
然而,储能行业自2024年以来便步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伴随着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以及储能产品价格断崖式下滑,储能行业正经历着从“政策哺育”向“市场化生存”的转变,众多企业明显放慢了扩张的脚步,转而采取更为谨慎的经营策略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考验。
这一年,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窗口,也是深度洗牌的关键节点。储能产品已演变为助力电力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工具,587Ah正是诸多企业对最优容量区间形成的基本共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行业巨头,阳光电源、海辰储能等行业老玩家正积极卡位新技术。
例如,此次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的诉讼中涉及到的技术参数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两家企业在587Ah电芯领域话语权的竞争。
能量密度方面,宁德时代587Ah电芯能量密度434Wh/L,海辰储能587Ah电芯能量密度415Wh/L;循环次数方面,宁德时代587Ah电芯循环寿命达12,000次,海辰储能587Ah电芯循环寿命达10,000次。
由此看出,宁德时代主要是优先能量密度,凭借高压实电极等材料突破,打造高能量密度、高成本的产品。海辰储能则优先可制造性和长寿命,通过降低产业链适配门槛,加快量产速度。
在587Ah这个临界点上,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的技术纠纷,恰恰折射出第三代储能电芯的技术博弈。
可以说,储能行业的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一种多维度、深水区的竞合绞杀,最终获胜的将是最能适应产业演进节奏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