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82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401万辆。
飞速增长的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似乎预示着动力电池退役即将进入高峰,动力电池回收也成为打造新能源电池价值链闭环逻辑的重要举措。
自2018年9月首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披露以来,历经5次申报,目前全国有24省市行政区拥有白名单企业,数量达到156家。
01 地区分布情况
具体到各地区来看,广东“白名单”企业达到20家;湖南、江西、安徽分别为18家、16家、11家;浙江、河南各有8家企业入选;江苏、湖北各有7家企业入选;天津、上海、福建各6家企业入选;河北、广西、贵州、山东各有5家企业入选;重庆3家企业入选;吉林、甘肃、云南、四川各有2家企业入选;北京、海南、宁夏、陕西各有1家企业入选。
目前,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西、青海、新疆、西藏等7个省区尚未有企业入围工信部“白名单”。
主要动力电池回收的情况来看,白名单企业多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例如广东、湖南、江西等产业基础较好的省份。西北、东北地区受制于气候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电池回收发展相对滞后。
>>>>“白名单”企业数量排名前四的省份
广东省: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与便捷的捷物流渠道,广东在电池回收产业布局中保持领先,下一步计划以珠三角为核心,韶关、汕头及深汕特别合作区为支点建设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集聚区。
2022年广东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位居全国第一,国内占比达到了10.2%。
湖南省:湖南省是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省份之一,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均居行业前列。
湖南省工信厅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业务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但考虑到湖南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限,其电池回收利用业务资源或较多的依赖省外渠道。
江西省:江西省因其丰富的锂资源和先进的制造技术而跻身全国锂电池产业链前列。
当前江西正积极布局“城市矿产资源”市场,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支持废旧动力锂电池综合利用企业进行锂电池规范化梯次回收利用。
安徽省:自2018年底开展国家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省工作,安徽省致力于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安徽省在用在建综合利用产能超35万吨,约占全国的16.8%,位居全国第二位。
02 批次分布情况
从分批次看,第一批到第五批次,分布有5家,22家,20家,41家、68家企业入选“白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受2021年-2022年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影响,2022年底发布的第四批年“白名单”企业数量出现翻倍增长,日前发布的第五批次“白名单”企业数量更是一次增加27家。
近些年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走高,这也意味着未来电池回收处置需求将不断提升。而随着“白名单”再次扩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规模将更加壮大和规范。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秘书长杨林认为,到2028年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将达400万吨至500万吨,届时白名单企业有望扩容到200家左右。
03梯次与再生分布情况
“白名单”企业目前分为2类,一种是梯次利用,一种是再生利用。
作为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的两种商业形态,在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情况。
梯次利用属于轻度报废,主要针对电池容量降低至80%以下,无法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上的电池。梯次利用的多为磷酸铁锂电池,随着其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企业预计未来几年磷酸铁锂电池都将是退役电池的主力。
当前政策鼓励先梯次再利用,五批“白名单”企业中有85家企业具有梯次利用资质,18家企业具有梯次+再生双资质。
对于完全报废的动力电池则需要进行拆解回收与再生利用。随着动力电池退役辆的增加以及动力电池技术的迭代,未来再生利用有望成为国内电池回收领域的主流细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