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1年业绩预告的陆续披露,受益于新能源车市场景气影响,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业绩预增,有公司甚至实现业绩扭亏。
1月17日,当升科技预计2021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将达到10亿元–1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159.81%–172.80%;扣非后净利润将实现7.4亿元–7.9亿元,同比增长203.83%–224.36%,有望超过净利润增速。
当升科技表示,主要受益于国内外客户对公司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公司锂电正极材料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另外,公司高镍产品实现快速放量,产品总体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火爆,动力电池行业也发展迅速,市场对电池所需的材料也逐日增加。其中,正极材料作为动力电池需求最大的一类原材料,业内机构预估,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对正极材料的需求量将达60.42万吨,到2025年该需求量将达215.21万吨。
其中,高镍产品市场渗透率不断增加,高镍三元材料需求的增长也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相关企业业绩。预计2021年国内高镍三元材料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全年产量有望达到14.8万吨,同比增长225.3%,全年市占率有望达到40%。
市场方面,受高镍材料技术门槛较高以及不同产品壁垒差异的影响,高镍三元材料市场集中度较高,容百科技、天津巴莫、贝特瑞是依旧牢牢占据高镍市场的前三位,受益较多。
1月3日晚间,容百科技披露2021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1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8.90亿元到9.20亿元,同比增长317.71%到331.7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8.00亿元到8.30亿元,同比增长399.58%到418.31%。
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容百科技表示,报告期内,高镍技术路线在新能源汽车终端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镍的全球分布主要集中在新喀里多尼亚、印尼、菲律宾、澳洲等国家,我国镍的储存形式以硫化铜镍矿为主,约占全国总量的90%,红土镍矿仅占总量的10左右%。
但从需求来看,预计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对镍的需求为15-17万吨,2025年为40万吨,其中75%左右的份额来自中国。
面对高镍材料广阔的市场空间,相关企业为保障原材料供应,加速绑定供应商。
2021年5月,亿纬锂能又与华友钴业、永瑞控股、Glaucous、LINDO签订了《印尼华宇镍钴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合资协议》,根据协议,各方将在印尼建设年产12万吨镍、1.5万吨钴的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建设总投资约为134亿元人民币。亿纬锂能持股17%,华友钴业持股20%。
2021年12月,华友钴业公告称,合资子公司华越公司年产6万吨镍、7800吨钴金属量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部分产线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并于近日投料试生产,成功产出第一批产品。
但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则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未来几年镍供应的稳定增长将不足以满足电池和电动汽车激增的需求,预计不到两年就会出现供应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