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国家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评价平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规模已突破2万辆,自2021年我国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以来,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五大示范城市群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2万辆,建设加氢站200座,车辆纯氢运行里程超过7亿公里,用氢行驶里程占比超过90%,累计加注氢气超过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3.8万吨。
从城市群进展来看,区域分化特征明显。广东示范城市群表现突出,京津冀城市群则提前超额完成推广任务。相比之下,上海、郑州等城市群推进稍缓,反映出氢源供应、场景匹配度的区域差异。
有专家表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初步实现商业化应用,2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围绕干线物流、冷链物流、煤矿钢材运输、城市环卫、渣土运输、港口运输、公交客运、网约出租等8大应用场景实现常态化运营,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工程,正式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工程,标志着我国氢能交通商业化应用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然而,商业化初期的痛点同样突出。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指出,燃料电池车售价是燃油车的2—3倍,核心成本在于三方面:燃料电池发动机造价高、加氢站单站建设费达1200—1500万元、终端加氢费60—70元/公斤。因此,加氢站“建得起、养不起”的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区域甚至出现 “有车无氢、有站无车”的矛盾,企业资金承压明显。
在此背景下,政策已经指明方向。
2024年底发布的《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提出:要高质量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支持在钢厂物流、矿山基地、工业园区、港口码头等场景开展规模化应用。形成完整可靠的氢能物流网络。这意味着应用场景将更深、更广,与工业脱碳紧密结合。
2万辆,只是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