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国鸿氢能发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中期业绩公告。报告期间,公司总收入约为人民币5890万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55.7%;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人民币1.84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3.2%;每股基本亏损为人民币0.36元,较去年同期每股基本亏损人民币0.41元减少12.2%。董事会已决议于报告期间不派付任何中期股息。
具体来看,国鸿氢能收入主要包括销售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系统部件、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其他的所得款项。其中,燃料电池系统销售收入及维修服务收入占比分别达到了约62%和32%。
对于收入同比减少的原因,国鸿氢能解释称:1.事实上氢燃料电池行业仍处于商业化的早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及行业正经历从“政策示范驱动型”向“场景商业化驱动型”转变的适应性调整,短期内市场销量承压,对市场推广及项目落地节奏有所影响;2.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平均售价下跌。
报告期内,国鸿氢能的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平均价格为3304.9元/千瓦,同比下降12.56%,电堆产品平均价格已经达到841.8元/千瓦,同比下降53.22%;燃料电池系统产品毛利由往期2.4%回升至报告期间的约12.6%,电堆毛利由往期47.2%降至报告期间的-29.5%,出现了负毛利。
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国鸿氢能专注于氢能核心装备的研发和销售,积极推进氢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超过6780万元,着重提升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同时,国鸿氢能在氢能应用场景上不断拓展,包括氢能重卡、轨道交通和氢能船舶等新兴领域,旨在推动氢能的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进程。
分析人士认为,国鸿氢能在氢能燃料电池领域的业务分部仍然面临较大挑战,但也在不断探索新技术和新市场,以期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连亏多年的氢能“独角兽”企业,能否打破困局?氢能行业如何赌一个未来?这一切还需市场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