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座谈会。会议强调,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统筹推进工业及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加快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强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打造绿色消费场景。加快推动工业节能提效,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
全面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着力提升工业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发展,完善新兴固废综合利用体系,积极发展机电产品再制造。加强对外宣传,开展绿色制造等领域培训交流,持续深化绿色低碳领域国际合作。
工信部对工业领域的碳减排要求提高,意味着绿氢在钢铁、建材、化工等领域获得更大的应用空间。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及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
其中提出,研究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碳计量中心(广东),深入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探索气候投融资模式和工具创新,推进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
近日,多地政府出台氢能产业利好政策,不仅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而且“真金白银”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安徽省:《安徽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实现氢能商业化推广应用,建成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四川省:《成都市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实施细则(试行)》提出,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氢能发展利用。对绿电制氢项目市区两级联动给予每千瓦时0.15元-0.2元的电费支持。鼓励氢能多领域应用示范,对加氢站建设运营给予最高1500万元补助。
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优化节能管理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大绿氢替代应用,推动现代煤化工、冶金、化工等行业开展“煤+绿氢”耦合、绿氢冶金、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原料等绿色低碳改造升级。研究对作为燃料使用的绿氢(如氢能重卡使用的绿氢等)不纳入盟市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
自2023年起,中国已相继推进数个重要的管道输氢项目。管道输氢作为氢能长距离、大规模运输的最佳方式之一,能够有效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氢需求并缓解国内氢资源错配矛盾。
根据预测,2060年中国氢能消费规模将达到近8600万吨,产业规模将达到4.6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