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制定的《上海交通领域氢能推广应用方案(2023—2025年)》正式印发。
《方案》提出,重点发展重卡、公交、冷链、非道机械等应用场景,到2025年力争发展燃料电池汽车超过10000辆。加快完善氢燃料供应体系和燃料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燃料电池汽车检测、维保等运营支撑体系以及氢燃料生产、运输、储存、加注等产业链趋向成熟,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适时探索氢能在水运、航空、铁路领域的示范应用的可行性。
主要拓展三个领域的示范应用:
一、重型商用领域,推进氢能重卡、氢能物流车、氢能客车、氢能城建环卫车、氢能非道机械发展。
二、小型汽车领域,鼓励开展燃料电池网约车、租赁车、机场场内用车、产业从业人员用车、公务用车试点应用。
三、综合交通领域,支持氢能在船舶、飞机、火车机车等领域的应用探索。
着力打造三个国际领先的应用先导场景:
一、打造国际氢能示范港口,进一步优化港区装卸设备能源结构,鼓励开展轮胎吊、集卡、叉车等设备的氢能替代,探索形成氢能在港航场景的商业模式。
二、打造国际氢能示范机场,推动机场行李车、引导车、清扫车等特定场景特种车辆的氢能应用。
三、打造铁路氢能示范场景,探索氢能机车在本市特定的铁路场景下的应用,鼓励铁路站点推进装卸作业车辆、设备的氢能应用试点。
形成五个各具特色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先行区:
一、宝山定位氢能创新应用示范区,重点支持氢能重卡应用于宝钢冷轧卷成品库之间、码头和成品库之间的运输,形成沿长江钢贸物流氢能走廊。
二、嘉定定位氢能汽车示范引领区,重点推动城建环卫、公务、公交等领域提升氢能车辆的占比,加快推进通勤、物流、租赁、私人等各类场景的规模化示范应用。
三、青浦定位氢能物流运营示范区,重点推进氢能车辆在城市配送、重卡多种物流场景的应用。
四、金山定位城市交通综合氢能应用先行区,推进氢能在化工园区内通勤、金山区建成区内交通、跨区长距离公共交通等领域应用。
五、临港定位近零碳交通氢能示范城区,重点布局中运量和常规公交氢能替代,打造渣土运输、环卫清扫、港口机械、场内非道路移动机械全类型交通氢能应用场景。
2023年,光伏退补已5年,电动汽车正式退补第一年,政策层面需要找一个未来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氢能产业,正是未来之选。
依托化石能源资源优势,西北和华北地区是制氢生产主要区域。其中,内蒙和山东产量超过400万吨,达到最大;新疆、陕西和山西产量超过300万吨,而长三角、珠三角制氢产量较少。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36个省级市级地方出台政策发展氢能,年经济产值规划超过10万亿。2022年,广东氢能相关存续企业达到397家,领跑全国。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河北、浙江企业数量超百家,湖北、河南各有98家、92家,四川89家,与广东一同构成前十阵营。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千亿级别产值的吸引力,已成为城市的下一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