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跑步入场”的绿氢项目,将在2024年迎来开工潮,促使氢能行业进入爆发期。近日,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消息,截至2023年12月25日,中石化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重新申请能源指标工作正在开展,自治区能源局正组织评审项目新申报材料。
具体来看,中石化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依托乌兰察布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生产绿氢,计划年供氢能力达到50万吨。绿氢通过约1132公里长输管道送至燕山石化、天津石化、石家庄炼化,用于部分替代现有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灰氢。同时,该项目还可为输氢管道沿线和京津冀地区的氢气用户提供交通用氢。
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72.8万吨。其中,项目一期总投资298亿元(含税),年产绿氢10万吨。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输变电、制氢厂、长输管道等。
下一步,商都县将积极开展项目核准备案、规划选址、土地预审、安全预评价、环境保护预评价、社会稳定评价等工作。
“成本问题是氢能经济性的关键,随着绿氢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生产的推动,绿氢成本有望逐步降低。”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如今,绿氢平价趋势已现。
一方面,“西氢东送”正在推进。内蒙古正研究以绿氢为载体的新能源跨区域输送模式,结合绿氢长时性储能属性,推动输氢管道规划布局,通过将绿氢运送至全国各地,变输电为输氢。其次,液氢运输进入标准放开阶段,各项技术正加速实现突破。
另一方面,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根据中石化发布的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其2025年将建成加氢能力12万吨/年左右,这意味着届时将落地建设650余座加氢站,也将带动加氢站配套设备需求。
未来,氢能将成为我国绿色低碳社会实现的重要载体,这也提醒行业龙头企业,绿氢发展并非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