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临港区管委会发布了关于开展2023年临港新片区加氢设施建设扶持申报工作的通知。按照相关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最高不超过30%,最多不超过600万给予投资奖励。70MPa高压加氢站,投资奖励标准上浮20%。非固定式加氢站,投资奖励标准下调20%。
具体来看,2021年1月1日之后,在临港新片区产城融合区(431平方公里范围内)范围内投资建成的加氢设施项目,包括:
1. 现有或规划加油站改建、新建油氢合建站;
2. 大型公交停保场(或物流企业等)内部加氢站。
作为最早在全国布局氢能产业的地区之一,上海已经拥有氢能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重点企业100多家,覆盖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推广应用与配送服务等多个环节,形成较为完善的燃料电池汽车上下游产业体系。
10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的通知,着重强调,布局清洁高效的氢能源应用体系,累计建设加氢站50座以上;结合本市海上风电规划布局和区域用氢需求,择优支持具备绿氢制备能力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展示范;三、加快推进氢能立法制度创新,推动在临港新片区将氢能作为能源进行管理试点。
氢能为何受到青睐?第一氢能与燃料电池了解到,氢兼具工业属性与能源属性的多面手角色,尤其是作为二次能源,拥有高能量密度、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特点。
2022年3月,作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的《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出台,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政策导向下,尚处于爆发前夜的氢能,普遍被认为有望在2025年左右迎来规模化发展拐点。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36个省级市级地方出台政策发展氢能,年经济产值规划超过10万亿。2022年,广东氢能相关存续企业达到397家,领跑全国。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河北、浙江企业数量超百家,湖北、河南各有98家、92家,四川89家,与广东一同构成前十阵营。
“双碳”目标背景下,氢能的发展前景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