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的通知,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包括了新网络、新算力、新数据、新设施、新终端和十大示范工程以及七项保障措施。
在氢能方面,该文件指出:
一、布局清洁高效的氢能源应用体系。累计建设加氢站50座以上,在临港新片区探索建设制氢、储氢与加氢一体化站,完善宝武园区、上海化工区内部区域性氢能输送网络。扩大氢燃料电池在客车、货车和大型乘用车领域应用,拓展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领域应用,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绿色数据中心、分布式热电联供等场景的试点应用。
二、海上风电制氢先导工程。结合本市海上风电规划布局和区域用氢需求,择优支持具备绿氢制备能力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展示范,试点高波动电力出力条件下的绿氢制备技术,率先形成氢电耦合调峰等标准。
三、加强法制保障。加快推进氢能立法制度创新,推动在临港新片区将氢能作为能源进行管理试点。
图片
作为最早在全国布局氢能产业的地区之一,上海已经拥有氢能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重点企业100多家,覆盖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推广应用与配送服务等多个环节,形成较为完善的燃料电池汽车上下游产业体系。
“当下不投氢能,就像5年前不投锂电。”这是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2022年被广泛传播的金句。“双碳”目标背景下,绿氢的发展前景愈发清晰。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36个省级市级地方出台政策发展氢能,年经济产值规划超过10万亿。2022年,广东氢能相关存续企业达到397家,领跑全国。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河北、浙江企业数量超百家,湖北、河南各有98家、92家,四川89家,与广东一同构成前十阵营。
氢能,万亿级别产值的吸引力,已成为城市的下一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