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对低碳氢的补贴翻了两番,达到2800亿美元(约2万亿人民币)。其中,美国遥遥领先于其他所有国家,未来10年或将有1370亿美元流向符合条件的项目,使全世界的清洁氢成本更低。
而美国的优势来自于每公斤低碳氢最高3美元补贴的诱人报价——这是美国《降低通货膨胀法案》所承诺的。
其次,亚太地区的补贴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仅占全球补贴总额的4%,主要集中在研发方面。
预计到2040年,绿氢将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能源之一。不过,要达到这样的生产水平,需要大量投资。到2050年,全球氢能供应链需要投资9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需要3.1万亿美元。
“双碳”目标确立后,氢能产业布局已成为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优化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产量约3300万吨。
回顾历史氢能政策,从中央到地方政策不断叠加,政策框架不断完善,体系渐趋丰富。然而,相比于其他国家的氢能产业,我国氢能产业生态尚未全面建立,主要存在四方面差异:
一、政策支持,我国对于氢能产业的战略布局起步较晚,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才逐步进入市场视野。而国外部分领先国家已率先完成氢能产业的验证、推广及长期规划。
二、技术发展,我国在制氢、储运、应用等关键领域仍面临“灰氢”清洁利用的技术瓶颈,而国际相关技术已发展成熟并取得高质量成果,由蓝氢不断向绿氢过渡。
三、产业配套,我国氢能相关配套设施及市场转化仍有待建设完善与实践推广,而欧盟等国已成功将氢能投入使用。
四、金融支持,金融支持氢能仍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融资规模较小、品种与来源单一。而国外已出现专业的氢投资基金,氢能行业融资市场正变得更加多元。
2023年,随着氢能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政策投入支持,有望促使氢能走向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