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山东省科技厅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制定印发了《山东省科技支撑碳达峰工作方案》,围绕培育壮大“鲁氢经济带”、打造山东半岛“氢动走廊”,加快氢能前沿技术研究,集中攻关大规模氢能制取、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技术,打造全国首个万台套氢能综合供能装置示范基地。
具体来看,山东省将创新支撑济南“中国氢谷”、青岛“东方氢岛”建设,实现“单电池-电堆-发动机-整车”全产业链高端化发展,探索氢能多场景高效、安全利用模式,打造“氢能社会”山东示范样板。
其次,山东省将加强新型能源科技创新支撑,重点突破氢能制取、储运及利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型电网“源-网-荷-储”智慧协调等关键核心技术。继续加快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开展氢能生产利用示范推广,探索氢能在多种场景下的高效、安全利用新模式,促进完善制氢、储(运)氢、输氢、加氢、用氢全产业链氢能技术体系。
“双碳”目标确立后,氢能产业布局已成为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优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产量约3300万吨。
然而,相比于国外氢能产业,我国氢能产业生态尚未全面建立,主要存在四方面差异:
一、政策支持,我国对于氢能产业的战略布局起步较晚,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才逐步进入市场视野。而国外部分领先国家已率先完成氢能产业的验证、推广及长期规划。
二、技术发展,我国在制氢、储运、应用等关键领域仍面临“灰氢”清洁利用的技术瓶颈,而国际相关技术已发展成熟并取得高质量成果,由蓝氢不断向绿氢过渡。
三、产业配套,我国氢能相关配套设施及市场转化仍有待建设完善与实践推广,而欧盟等国已成功将氢能投入使用。
四、金融支持,金融支持氢能仍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融资规模较小、品种与来源单一。而国外已出现专业的氢投资基金,氢能行业融资市场正变得更加多元。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千亿级别产值的吸引力,已成为城市的下一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