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一氢能与燃料电池获悉,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印发了《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四方面重点提出氢能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市氢能年应用规模达到2万吨左右,加快提高绿色氢能利用比例。
一、加快氢能制储运体系建设
大力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绿色氢能合作,推动京南、京北可再生能源制氢基地建设,研究推动内蒙古-北京风光制氢和长输管线运氢一体化示范,提升绿色氢能保障能力。到2025年本市力争形成60吨/天的氢能供应能力,不足部分由京津冀区域协调补充。
二、大力发展氢能交通
以平原新城和生态涵养区为重点,聚焦大宗物资运输、渣土运输、物流配送、市政环卫、通勤客运、公交等中远途、中重型为主的应用场景,加快研究氢能汽车路权支持政策,推动氢能车辆替代。加快衔接匹配服务需求、行车路线及运营场站等关键要素,研究制定相关标准,重点在平原新城及辐射区域布局加氢站建设。充分利用延庆区既有氢能交通设施资源,扩大氢能示范范围,打造多场景氢能交通综合示范。
三、推动氢能示范应用
探索公共设施、企业园区、数据中心等多种应用场景商业化模式,推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热电联供、备用电源以及微电网等领域的应用,开展移动式燃料电池充电装置试点,推动城市副中心供热保障中心等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实施。加快研究评估燃气热电联供机组、燃气锅炉房氢气掺烧技术可行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在高安屯燃气电厂开展氢气掺烧示范试点。
四、推进氢能产业应用综合示范
发挥大兴氢能产业园建设的辐射效应,大力推动氢燃料电池交通产业链、氢能供应产业链及产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周边区域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昌平氢能技术研发基地,大力推动电堆、双极板、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碳纸、空压机和氢气循环泵等核心领域氢能技术研发示范,建立多层次氢能科研平台,打造氢能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近日,德勤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预计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清洁氢气进口国,截至2030年,每年需要1300万吨进口氢气。
在2050年至2060年期间,中国将继续大力依赖清洁氢进口。2050年,中国清洁氢市场达到每年2650亿美元。到2060年,中国计划实现碳中和,届时将几乎实现自给自足。
目前,全国至少36个省级市级地方出台政策发展氢能,年经济产值规划超过10万亿。2022年,广东氢能相关存续企业达到397家,领跑全国。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河北、浙江企业数量超百家,湖北、河南各有98家、92家,四川89家,与广东一同构成前十阵营。
2023年,随着氢能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政策投入支持,有望促使氢能走向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