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一氢能与燃料电池获悉,4月18日,昌平区经济信息化局发布了关于对《昌平区促进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措施实施细则》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以七大方向十九条措施助力氢能发展。
具体来看,从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氢能装备推广;支持企业挂牌上市;支持企业并购壮大;促进企业供应链引育;支持企业贷款融资;加强产业规划与土地空间规划协同联动;支持氢能车辆推广应用;加快氢能在发电、供能、工业等多领域示范推广应用;鼓励氢能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联合建设氢能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设立氢能产业投资基金;励高水平人才、研发团队发展,对于氢能企业或引进落户的氢能重点企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补贴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
全球氢能已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新阶段,欧美日韩等20多个主要经济体已将发展氢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相继制定发展规划、路线图以及相关扶持政策,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氢能产业热度持续上升。
回顾2022年的氢能政策,从中央到地方政策不断叠加,政策框架不断完善,体系渐趋丰富。目前的政策框架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
一、中央的产业顶层设计;
二、正在推行的燃料电池示范应用补贴政策;
三、各地方的氢能产业政策规划。
不过,与过去风电、光伏、电动汽车产业补贴政策力度相比,我国的氢能产业国家补贴政策较弱。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补贴政策为例,五个示范城市群三年国补总量尚不足100亿元,而且与燃料电池汽车相比,应用在其它领域的燃料电池和氢能装备没有任何补贴。
“不同氢能产业领域财政政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氢能应用模式的创新。”同济大学张存满提出,有限的财政补贴资源不足以支撑需要全产业链创新构建的氢能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