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发挥新型储能支撑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作用,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双碳”目标引领下,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峰、电力保供压力不断增大,作为重要的灵活性调节资源,新型储能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客观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李岩表示,《行动方案》通过推动储能与新能源的协同,有望突破新能源规模化应用的瓶颈。
李岩说:“这是一个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非常重要的保障方案。近些年新能源发电成本逐渐下降,新能源比重在不断增加,储能的重要性和制约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通过大幅度增加储能,能进一步提高中国新能源的占比。”
《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李岩表示,《行动方案》对新型储能场景进行了大规模拓展,既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端的光伏电站,也包括电网中间关键节点的储能,还涉及能源利用场景,比如工业园区、算力设备等能源使用强度较高的场景,鼓励配置储能。这为提高新能源使用效率、调整波动、降低不确定性风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
随着《行动方案》对新型储能全链条应用场景的大规模拓展,市场空间也将进一步打开。据相关预测,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突破1亿千瓦,2030年前全球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保持30%到40%的年复合增长率。西南证券首席投资顾问张刚认为,《行动方案》从技术补短板、需求扩容等维度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明确且持续的长期利好。
张刚说:“一类是新能源产业,包括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建设使得新能源的供电趋于稳定化,在竞价上网方面更具竞争优势。另外一个利好的产业主要是配电设备相关产业,因为进行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建设,电厂、电网和相关的一些应用场景,相关配电设施的需求都会明显增长。”
行业高景气度下,技术迭代加速与资本布局深化有望形成共振,市场人士杨惠忠认为,“与电相关”的领域将普遍受益于政策推动,相关板块具备投资机会。
杨惠忠说:“特别是储能、电网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板块会有比较好的机会。平台已经运行、整理板块一段时间了,有些个股已经开始酝酿向上的机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投资者逢低吸纳会有比较好的投资收益。”
不过,在把握行业机遇的同时,张刚认为,短期市场情绪与业绩基本面的匹配度也需重点关注。
张刚说:“《行动方案》是一个时间跨度达3年左右的目标,属于长期利好。短期之内,在市场上形成利好效应,就要受到一些财报数据的挑战,像半年报以及10月份即将公布的三季报。过度炒作恐怕会形成高估值效应。”